胡迎建 古风欣赏与创作浅谈

天顺注册
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天顺注册
  • 业务范围
  • 最新动态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你的位置:天顺注册 > 业务范围 > 胡迎建 古风欣赏与创作浅谈
    胡迎建 古风欣赏与创作浅谈
    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4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    胡迎建

    传统诗词有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分,凡讲平仄的称为近体,不讲平仄的诗,可称为古体,有五古、七古。

    一、五古

    五古最早有西汉武帝时代李延年的《佳人歌》,李延年曾因犯法而受刑,后因擅长音律,故颇得武帝宠爱。曾侍奉皇上起舞,唱了一首他自己创作的诗歌:

    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。

    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。

  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,佳人难再得!

    这也就是“倾国倾城”典故的来历,除了“宁不知”三字,其他全是五言。

    武帝叹息说:“好啊!世间还真有这样的佳人吗?”武帝姐平阳公主趁机就说:“李延年有一妹妹擅长歌舞。”皇上召见了她,果真是妙丽善舞的北方佳人,于是将她纳入宫中为妃。一般认为是武帝时代采录的《吴楚汝南歌诗》之一的《江南》,便已经是完整的五言诗:

    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,鱼戏莲叶间。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

    还有流传于后世的苏武与李陵河梁送别诗七首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流放牧羊十九年,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后,武帝大怒,全家抄斩。苏武以雁足系书,向朝廷报告平安。朝廷经交涉,苏武归国。临行送别赋诗唱和,诗作水平非常高,但文学史家认为是托名之作。一是他们两人没有其他作品证明他们会作诗,二是当时五古还没有这么成熟。

    西汉成帝时,还有才女班婕妤所作的《怨歌行》,《汉乐府》中也有几首五言诗。不过,西汉通行汉大赋,五言诗没有成为通行的文学样式,要到东汉才逐步兴盛起来。

    影响最大的有东汉时代的《古诗十九首》,刘勰《文心雕龙》说它是“五言之冠冕”;钟嵘说它是“一字千金”。比如《行行重行行》

    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

    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

    道路阻且长,会面安可知!

    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

    相去日以远,衣带日以缓。

    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返。

    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

    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。

    起句叠用“行”字,令人如闻其复沓的声调、疲惫的步伐,烘托了离人日远的伤愁气氛,笼罩全篇。与君一别,即将各在天涯。下一次会面,尚不知何日。在发抒内心叹息与憾痛之后,再用比兴,连胡地的马也要依其北风而伫立,越国的鸟尚且要飞到南枝上筑巢,何况人,离乡离井,又怎能不怀念家乡与亲人呢?风味淳朴清新,内在节奏重叠反复,用或显或隐、或直或曲或托物 比兴的手法。首叙初别之情,次叙路远会难,然后叙相思之苦,末以宽慰期待作结,间用排比对仗,见其离合奇正,转换变化之妙,不迫不露,句平意远的艺术风格。诗中语不少为后人引用点化,如李白诗“总为浮云能蔽日”等。

    五古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体式。刘熙载《艺概》中说“故诗不善于五古,他体虽工,弗尚也。” “善古诗必属雅材,俗意俗字俗调,苟犯其一,皆古之弃也。”[1]

    五古气韵深厚,宜发调高远,愈转愈深厚。无剑拔弩张之习气,用力大而火候纯。陶渊明诗尤杰出。张九龄、陈子昂诸作均见风骨。

    所以我们创作五古,先从《古诗十九首》开始,把基础打好。

    五古,如何入手写?元代杨载《诗法家数》说:“五言古诗,或兴起,或比起,或赋起,须要寓意深远,托词温厚,反复优游,雍容不迫,或感古怀今,或怀人伤己,或潇洒闲适。写景要雅淡,推人心之至情,写感慨之微意,悲欢含蓄而伤,美刺婉曲而不露,要有《三百篇》之遗意方是。观汉魏古诗,蔼然有感动人处,如《古诗十九首》,皆当熟读玩味,自见其趣。”[2]采取赋比兴手法,深远温厚,要有人情味。

    五古要求,第一要有层次,层层转,愈转愈深,纡徐往复,不能只有一个平面。其次要有叙述、描写、议论。要用修辞手法,形容,比喻、夸张、渲染,叠词、设问等等,看有无文采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诗缘情而绮靡。”绮即华丽。漂亮,《文心雕龙》有《情采》篇,采就是文采,绮即漂亮。

    初学者首先要尊古,认真学习古人,模仿着写。古代诗歌中常可见拟古诗。即是一种摹习。到了有一定基础,则不必模仿,功夫在诗外,努力反映现实吧。

    至于步骤,先由结构布置入手,而后写好每一句,转接须做到意脉相通。

    如阮籍《咏怀八十二首》其一云:

    夜中不能寐,起坐弹鸣琴。

    薄帷鉴明月,清风吹我襟。

    孤鸿号外野,翔鸟鸣北林。

    徘徊将何见?忧思独伤心。

    清人方东树说:“此是八十一首发端,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”(《昭昧詹言》)。“不能已于言”,乃是因诗人生活在魏晋之际,政治非常黑暗,忧谗畏祸,有志难酬,故往往借酒弹琴以抒愤懑。此诗起句写其因忧愁而不眠,起坐而弹琴。这时但见明月照在薄薄的帷幕上,清风吹开诗人的胸襟,使他稍解其忧闷。又一转:忽然一只孤鸿,在野外哀号,群鸟飞翔在北面树林上。凄清的月夜,有此孤鸿、翔鸟,愈映衬得诗人内心的凄苦。最后两句又一转,诗人在月夜徘徊,见到了什么呢?只见一片迷茫,惟有无望的孤独、愁闷伴随着他,使他伤心坠泪。至于所忧何事,诗中并未明白说出,而是借比兴寓意,显得隐晦曲折。所以刘勰论其诗“阮旨遥深“(《文心雕龙·明诗》)。这也说明当时政治的险恶与诗人遭遇处境的危险。

    陶渊明的五古看似平淡醇美,其实味厚。故苏轼说他的诗:“质而实绮,癯而实腴”(《与苏辙书》)。如《饮酒二十首》之五:

    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
    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

    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
    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
    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    起句说,我所建构的庐屋,虽在世人杂居的地方,却没有车马来访的喧哗声。接着设问自答:为什么觉察不到吵闹呢?这是因为心境超然,无人打扰,自然觉得地方偏僻。闲居而心境宁静,在东篱下采摘菊花,悠然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。山中岚气在傍晚时更加美妙,自由自在的飞鸟结伴而归。欲辨句出自《庄子·外物》:“言者所以在意也,得意而忘言。”用来说明已经领会到真意,但想要辨析,却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。这是一种真谛,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。诗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性,但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此诗以浅显的语言、精微的结构、高远的意境、深蕴的哲理、舒缓的音节,吸引着千百年来爱好自然与田园的人们。“采菊”两句,历来被评为“静穆”、“淡远”的名句,得到极高的称誉。

   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,了不起,将陶渊明一百多首诗的每一首步韵作诗。朱熹曾五和陶渊明《游斜川》诗,我也曾步《游斜川》韵写过一首。还和过陶诗二首。前年二月,我布置我的学员任选一首陶诗步韵作诗。

    唐代以后,张九龄、陈子昂《感遇》诸作沉厚蕴藉,风骨健举。故多种唐诗选本均选入了他们的五古。再看李白与杜甫两人的五古,同样是写安史之乱,李白《古风·其十九》:“西岳莲花山。迢迢见明星。素手把芙蓉。虚步蹑太清。霓裳曳广带。飘拂升天行。邀我登云台。高揖卫叔卿。恍恍与之去,驾鸿凌紫冥。俯视洛阳川,茫茫走胡兵。流血涂野草,豺狼尽冠缨。”开头写他在华山与仙人相逢,完全是想像的境界,是那么美好的纯净的仙境。转眼低头看到的是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,人民惨遭屠戮,血流遍野。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,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。纯净与动乱,两者构成强烈的反差。但是,他的五古与现实是有隔膜的,更未走向民间,他与社会的底层接触甚少,缺少民胞物与、痌瘝在抱的人文关怀。

    杜甫的五古《三吏三别》写的全是一个个具体、典型的事例与场面,有的是亲见亲闻。而《羌村三首》也是逼真的家人团聚,乡村父老相慰的感伤场面。:“柴门鸟雀噪,归客千里至。妻孥怪我在,惊定还拭泪。世乱遭飘荡,生还偶然遂。”“娇儿不离膝:畏我复却去。”“父老四五人,问我久远行。手中各有携,倾榼浊复清。”“兵革既未息,儿童尽东征。”是一幅幅速写图景,从侧面写战乱对家庭对社会的创深痛巨。

    在语言上,李白的风格疏畅俊逸,有飞扬之势,而杜甫的诗顿挫有涩味。若以民族乐器作比方,李白的古风犹如铙钹,宏音奔放;杜甫的古风似箫与胡琴,低沉徘徊。

    杜甫以五古写时事的名篇还有《奉先咏怀五百字》《北征》七百字,长篇巨作多为叙事诗。写亲眼所见,亲身所历,名句如: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”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“乾坤含疮夷,忧虞何时毕。”充分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
  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位学者诗人、著名植物学家、江西新建人胡先骕,学《北征》而写了《南征二百五十韵》。

    直到韩愈,五古又开一途,比较张扬、激昂、动荡。比如《岳阳楼别窦司直》一诗云:

    洞庭九州间,厥大谁与让。

    南汇群崖水,北注何奔放。

    潴为七百里,吞纳各殊状。

    自古澄不清,环混无归向。

    炎风日搜搅,幽怪多冗长。

    轩然大波起,宇宙隘而妨。

    星汉尽涵泳,俯仰迷上下。

    此诗从洞庭湖的范围写到浪涛的奔涌,驰骋想象,极力渲染夸张。然后转写自己的行踪与心理感受。

    以上引诗略见古风的特征,供大家观摩体会。

    二、七 古

    五古与七古的区别。清代刘熙载《艺概》中说得好:“五言质,七言文,五言亲,七言尊”[3]他认为,五古质朴,七古更讲文彩。五古亲切,七古庄重。所以写田家农村生活或者写骨肉亲情的诗都不大用七古。又说:“五言尙安恬,七言尚挥霍。”[4]那么五古特点是安恬,恬静冲淡,这一路前有陶渊明,后有韦应物。七古写得挥霍,纵横奔放,前有鲍明远,即鲍照,后有李太白。

    七言诗形成的过程同样很长。典型的上四下三结构的七言句,在先秦,荀子中篇幅相当长的杂言体的《成相辞》,以七言句为主,但通常不被看作诗,质木无文。《楚辞》中《橘颂》,如果去除句尾的“兮”字也成为上四下三的七言句:“后皇嘉树橘徕服,受命不迁生南国,深固难徙更壹志……”可以说,在先秦文学中已经在形成七言诗体的必要条件。

   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等宫廷文人写的《郊祀歌》十九章,有三章是用七言写的,属于庙堂文学,缺少个性化的情感。东汉末出现曹丕《燕歌行》: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。群燕辞归雁南翔。念君客游思断肠。慊慊思归恋故乡……”表现一位妇女在不眠的秋夜,怀念丈夫的情态。音节和谐舒缓,描绘细致生动,感情缠绵动人,语言清丽清新。柏梁体每句押韵,不妨尝试写一二首,我曾写过几首。

    七古发展到唐朝,兵分两路:歌行体与古风。

    清代刘熙载《艺概》中说:“七古可命为古、近二体。近体曰骈,曰谐,曰丽,曰绵,古体曰单,曰拗,曰瘦,曰劲。一尚风容,一尚筋骨。此齐梁、汉魏之分,即初唐、盛唐之所以别也。”[5]他把七古分为古体、近体。这个近体就是歌行体,特点是,参插骈偶句,韵律谐畅,风调华丽,风格缠绵。可以转韵。如《春江花月夜》,从大场面的江海,转向天中的明月,明月照到楼上闺妇,逐步收缩到一点,然后又从个别的离愁写到普泛的伤感。四句一转韵,平声、仄声相间。初唐四杰,王勃,卢照邻,杨炯,骆宾王,也以写歌行体著名。杜甫有诗说: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未休。”后有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《琵琶行》是歌行体的代表作。

    古风,就是刘熙载说的古体,特征是不尚骈偶,拗峭,瘦劲,盛唐以后盛行。当然中唐也还是有歌行体,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《长恨歌》。

    唐代以后,杜甫、韩愈下开宋调,为了区别格律诗,形成三平调的古风,即下句的最

    后三字用三个平声字。如杜甫《丽人行》描绘长安水边丽人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绣罗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银麒麟。”所谓三平调,即是在上句末字用仄声,下句的末三字用平平平或平仄平,押仄韵的为仄仄仄或仄平仄,则上句末字用平声字。当然不必过于拘泥,只是尽量注意用此法,不可因此而害意。用韵或一韵到底,或转韵。

    至于用平声押韵还是用仄声。已故中山大学教授占安泰曾说过:“平韵易行,仄韵不易行,”“用仄处见骨力,用平处见气韵”;“高浑之作,用平字,但易流滑,矫健之作,用仄声,易刻削。”此其经验之谈,一般平缓流畅雄浑昂扬之作用平声,急促拗劲之作用仄声。写庄重场景宜平声韵,写悲切哀愤的宜用仄声韵。

    七言古风宜用于纪事,写大场面,但力求避免叙事的平铺直叙,要有跳跃性。有变化,铺张扬厉,驰骤疾徐,任我之意以为起结,如此则恣肆动荡。叙事、描写、议论参错而行。

    元代杨载《诗法家数》说:“七言古诗,要铺叙,要有开合,有风度,要迢递险怪,雄俊铿锵,忌庸俗软腐,须是波澜开合,如江海之波,一波未平,一波复起。又如兵家之阵,方以为正,又复为奇。方以为奇,忽复是正,出入变化,不可纪极。”[6]

    清代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说:“诗莫难于七古。七古以才气为主,纵横变化,雄奇浑颢。”[7]

    试比较李白与杜甫七古。李白惯用夸张、想像手法,如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中的“庐山秀出南斗傍,屏风九叠云锦张,影落明湖青黛光。金阙前开二峰长,银河倒挂三石梁,”“黄云万里动风色,白波九道流雪山。”想像未必有之景。而设色鲜明,诗中“绿玉杖”“云锦张”“青黛光”“金阙”“银河”“凌苍苍”“翠影红霞”,令人目不暇接,如进入斑斓缤纷的世界。最后还遥见仙人出现在彩云里,“手把芙蓉朝玉京”,亦子虚乌有之事。

    李白的古风擅长开头的造势,如大风振木。如《蜀道难》:“噫吁嚱,危乎高哉!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!尔来四万八千岁,不与秦塞通人烟。”像这种被认为是杂言体七古。字数长短不齐,参差磊落。呈现了他那不受拘束的个性特点。其笔力雄放飘逸,不求雕章绘句,但求气韵天然。读来让您心旌摇动。

    杜甫七古讲究章法布置、细节描绘;注意叙、议、写之法,叙即交待,简要叙述;写即描写,突出局部细节。如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所说:“七言长篇,不过叙、议、写之法,颠倒顺逆,变法迷离”;“无写,但叙议则不成情景。”重心在描写,有肌理,有细节描写,犹如画山水画,有皴法。要设色,运用修辞手法,形容,夸张、渲染,用词叠词等等。看有无文采。杜甫《丽人行》描绘长安水边丽人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接写丽人容貌服饰之华美。再写“头上何所有,翠微盍叶垂鬓唇。”“背后何所见,珠压腰衱稳称身。”即是描写的特写手段,犹如镜头拉近。然后是主角出场:

    就中云幕椒房亲,赐名大国虢与秦。

    紫驼之峰出翠釜,水晶之盘行素鳞。

    写宴饮之豪侈、音乐歌舞之动人、鞍马之奔跑,用了不少描写手段,也只有古风可以这么细致地刻画局部细节,铺陈某些过程。作律诗则不必用此细致手段。

    杜甫还往往用补叙、逆叙、插叙等方法,以《哀江头》为例:

    少陵野老吞声哭,春日潜行曲江曲。

    江头宫殿锁千门,细柳新蒲为谁绿?

    忆昔霓旌下南苑,苑中景物生颜色。

    昭阳殿里第一人,同辇随君侍君侧。

    辇前才人带弓箭,白马嚼啮黄金勒。

    翻身向天仰射云,一箭正坠双飞翼。

    明眸皓齿今何在?血污游魂归不得。

    清渭东流剑阁深,去住彼此无消息。

    人生有情泪沾臆,江水江花岂终极!

    黄昏胡骑尘满城,欲往城南望城北。

    开头就是主人出场,以“细柳新蒲为谁绿”疑问句逗出,引起忆往。“忆昔霓旌下南苑”直至“一箭正坠双飞翼”都是补叙从前杨贵妃在其中的盛大场合。至“明眸皓齿今何在?血污游魂归不得。“从回忆中返回来。构成乐与哀的极大反差。最后发抒议论。“人生有情泪沾臆,江水江花岂终极!”并照应开头:“黄昏胡骑尘满城,欲往城南望城北。”

    古风与歌行略有不同,歌行重在婉畅,古风重在崛健。方东树说:“诗莫难于七古,七古以才气为主,纵横变化,雄奇浑浩。亦由天授,不可强能。杜公、太白,天地元气,直与《史记》相埒,二千年来,只此二人;其次则须解古文者而后能为之,观韩、欧、苏三家,章法剪裁,纯以古文之法行之,所以独步千古”(同上)。

    李、杜初用这种格式作古风,韩愈踵武而光大之。不过,李杜之古风,乃诗人之古风;韩愈始以文为诗,是文人之古风。

    韩愈是写古风的高手,他的《南山》诗用“或”字五六十个排比。又如《山石》诗以开头“山石”二字为题,却并不是歌咏山石,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。汲取了游记之作法,按照行程顺序,叙写从“黄昏到寺”“夜深静卧”到“天明独去”的所见、所闻和所感,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,详记游踪,而又诗意盎然。“芭蕉叶大栀子肥”,下过一场透雨,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,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。“大”和“肥”,寻常字眼,但用在大雨之后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,就很逼真。犹如特写镜头。

    短古要求曲折变化,笔似平直而用意曲折者尤佳。韩愈《雉带箭》,每两句意一转,前人评为“盘屈跳荡,生气远出”。开头:“原头火烧静兀兀,野雉畏鹰出复没。”接写:

    将军欲以巧伏人,盘马弯弓惜不发。

    地形渐窄观者多,雉惊弓满劲箭加。

    冲人决起百余尺,红翎白镞随倾斜。

    将军仰笑军吏贺,五色离披马前堕。

    此诗主要写将军射猎的场面。全诗十句,除“雉惊弓满劲箭加”一句正面描写射雉以外,其他均从不同角度的侧面烘托,巧妙地暗示将军的射技,体现了作者善于捕捉艺术形象来描述客观事物的艺术手法,历来被学者当作研究韩诗的范例。韵随意转,最后戛然而止,让人们想象打猎归来的得意场面。

    欧阳修最推崇的是韩愈的古风长句。他有诗赞扬说:“韩孟于文词,两雄力相当。篇章缀谈笑,雷电击幽荒。众鸟谁敢和,鸣凤呼其凰”(《读蟠桃诗寄子美》)。此虽并言韩愈孟郊,但着重点在韩。因为后面又说了:“韩诗富穰穰。”他还说:“卢仝韩愈不在世,弹压百怪无雄文”(《菱溪大石》);叹息如卢仝、韩愈在世,定有雄文弹压百怪。

    后世论者或以为韩愈下开宋调。宋人作七古,多循此途径,步踵昌黎而上溯太白、少陵。作者渐多,工七古者亦甚多,歌行体反而不兴。北宋欧阳修首倡学李、杜、韩,主要学韩,亦好以文为诗,成为七古一大家。他是唐韵转变为宋诗风范的过渡者,受其影响者不少。其后苏东坡、黄山谷张扬极致,波澜渐阔,成为宋诗风范的代表人物。叶燮说:“韩愈为唐诗一大变,其力大,其思雄,崛起为鼻祖。宋之苏、梅、欧、苏、王、黄,皆愈之发其端。”

    归纳七古作法:可运用排比句、或反复叠用相同字眼,也可用少数骈句。初学者宜先学结构布局,然后求流畅生气,既要避免破碎支离的毛病,也要注意克服四平八稳、平钝而无生气的毛病。好的古风如方东树所说:“妙在神来气来,骨肉飞腾,神采飞越。”

    所谓三平调,即是在上句末字用仄声,下句的末三字用平平平或平仄平,押仄韵的为仄仄仄或仄平仄,则上句末字用平声字。当然,不必过于拘泥,只是尽量注意用此法,不可因此而害意。用韵或一韵到底,或转韵,转韵或两句或三句或四句均可。有的四句用平声,转至下四句用仄声,以求变化。已故中山大学教授占安泰曾说过:“平韵易行,仄韵不易行,”“用仄处见骨力,用平处见气韵”;“高浑之作,用平字,但易流滑,矫健之作,用仄声,易刻削。”此其经验之谈,一般平缓流畅、雄浑昂扬之作用平声,急促拗劲之作用仄声。

    在此,我也谈谈我个人创作七古的体会。

    古风重在记叙,但忌平铺直叙,宜有跳跃性,跌宕腾挪。可运用排比句、或反复叠用相同字眼。也可用少数骈句。1987年我曾摹仿韩愈《登岳阳楼》而作《咏湖口石钟山》:

    摹仿只是一种途径,初学者不妨如此。摹仿到一定阶段,自能得心应手。

    冰川造化日,地层渐陷下。

    唐时成巨浸,容纳五河泻。

    周遭八百里,水天互滉漾。

    涵泳星河汉,倾倒匡庐嶂。

    山锁江湖间,俨然石钟状。

    撑持石巉峭,白鸥有依傍。

    石窟噌吰响,其声激于浪。

    湖口如咽喉,吐纳势奔放。

    或洪波舂撞,鬼嚎声凄怆。

    或清黄可辨,豁眸送浩荡。

    或琉璃凝碧,天水共澄亮。

    或湖洲裸露,石脚瘦骨样。

    神工驱鬼斧,劈此奇境贶。

    先写历史变迁,次写鄱阳湖景,极力夸张。一连用了五个或字领头的排比句,学韩愈的《南山》诗。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来信即言此诗学韩黄。

    前十年江苏举行全国湖泊诗大赛,我寄此诗,获二等奖。

    摹仿只是一种途径,初学者不妨如此。摹仿到一定阶段,自能得心应手。

    拙作《九天大溶洞》诗中云:“或如峰林攒,斑白洒霜淞;或如高原朊,有马失其控。或如侣相依,或如晨鸡哢。或如黄牛饮,或如悬翔凤。”又《游温州江心屿》:“一塔傲千古,雄镇东岬头。一塔体黄瘦,柯密遮四周。”连用排比。

    古风中不妨有骈句。拙作《游汉阳峰》:“足踏落松针,棘曳迅行胫。茅丛露未晞,云锦花犹炯。”《游大散关》中的:“铁马奋秋风,儒生上前线。从知世事艰,翻笑志士贱。”《白城行赠三狂居士》写其草庐:“篱架葡萄累累挂,池台芙蕖冉冉香。秋千摆荡风拂拂,茅亭坐观雨茫茫。”《终南山南五台行》:“大壑濛濛元气藏,层崿嶙嶙剑齿挺。”

    我曾作《贵州黄果树大瀑布》即是有意学古人之作:

    丛嶂苍莽云烟开,我如鹏搏颠簸来。

    湍流奔喧穿幽壑,石骨蟠结耸崔嵬。

    忽闻昆阳激战鼓,银河倒泻白龙舞。

    虞渊冥晦翻地轴,铁马盘涡震天宇。

    万钧霆斗日月摇,激涧波涌海门潮。

    驱蛟走鼍供鞭笞,悬注奔啸崩雪涛。

    瀑藏玲珑水帘洞,坐观六窗纷翥凤。

    龙须带雨天花坠,猴王借扇仙风送。

    跳珠腾雾气淋漓,日光来射五彩霓

    金光玉色相荡谲,虹桥蜃景变幻迷

    噫唏海内名瀑以百数,何独推尊黄果树。

    乃知天意属贵州,游览业成致富路。

    我欲携取灵源水一壶,去救东篱菊半枯。

    又盼水击轮飞发电足,千家万家焕明珠。

    熊东遨评:“写得黄果树瀑布如此有气势,令人心往神驰不已。结尾四句怀济世之心,尤见高格。蔡厚示先生谓此作’卓荦不凡,自具手眼’,自是的论”(载《我看诗词百家》)。李木子《贵州诗词》2007年第三期中简评此诗云:“诗的本质在于抒情,其大气磅礴之笔力源于大气激扬的襟抱、不凡的气质与丰厚的学养功夫。可见养气对于作家是何等紧要!至于意象的有机整合,咏物寄怀以及独到的审美视角、审美艺术感受力、诗家语的驱遣、才气等尤见其深厚内功。刘勰云:’登山则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’(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)。情意者,乃诗之根本。此诗前二十句状景于虚、实之中运用赋比兴、夸张、想像、烘托、置换韵部诸艺术手段,景情交融,境界阔大,佳句叠出,于空灵中呈飞动壮美之势,形神兼备,激荡人心。后八句抒怀饶有馀味。诗中作者的生命质量之歌,信而不诬也。”李木子其人我不认识,应当是贵州人,所评言过其实,我不敢当,但可给学古风者开拓思路。

    作诗不可仅仅写景而无主观性情的抒发。若是写景再好,也不是成功的诗,必然单薄无厚度。我在2008年所作《游五老峰下李氏山房歌》最后说:“仰望岩岫列峣嶕,嶙峋傲骨摩青霄。恍如逸士与天语,云浮隐隐露峻高。下窥泱漭远浩淼,左蠡依稀落星小。平陆丘峦走蜿蜒,万象不可瞒五老。我盼一年半年闲,坐观风云栖此间。但愿心神能澹定,天地奥秘悟二三。”从仰望五老峰到鸟瞰鄱阳湖,最后要发抒议论,认为天地朗耀光华,尘世间无论何事都不可瞒却五老峰。我盼望在此山中隐居,悟天地奥秘。如果诗中仅仅是写美景,赞美景,就景赞景,那就单薄无意味了。

    议论最好要联系当前现实。我为纪念屈原所作《天问阁遐思》诗,写屈原之问天,联系到中世纪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,又联系到当代宇宙天体学:“一自诞生哥白尼,始知地球绕日驰。尔来科学创辉煌,或可了却灵均疑。如今层出新奥秘,星云黑洞谁能窥。何日飞船翔宇宙,一释人类之好奇。”

    拙作《赣州通天岩行》一诗,记叙明代王阳明、聂豹、后有蒋经国过往此地的遗踪,最后发议论:“高贤遗躅犹可觅,德治能手今有无?坐看岩壑静窈窈,傍崖佛殿香袅袅。玉兰舒卷天地心,道旁芜草倩谁扫?”叹今日有无前贤那般的治政能手,道旁芜草则象征社会上的乱杂现象,不知有无能手为之扫除。

    拙作《登长白山看天池》诗:既想像远古之时,“千万年前火山喷发吉边陲,熔岩四迸林海灰翻飞。獐死熊埋虎跑鹿窜踪迹绝,一时星沉月死日敛威。山巅形成大盆凹,神山谁赐名天池。”诗的最后,认为清军入关使中国有了幅员辽阔的版土。否则东北如另立国,则今天哪得有此大国盛世气象:“对此大笑复缅想,女真崛起神助之。寰海混同版土阔,不然难得逢盛时。”

    当前的贪腐现象,民众为之痛心疾首。我在咏古之作《辛卯清明前五日参加祭扫文天祥陵园过富田镇》的最后,言及“世犹多腐恶,何以慰英灵”。《游大散关有怀陆游》:“如梦醒思今,犹有百虑煎。盛世万蠹贪,海疆两夷缠。锵锵警钟篇,还待鸿笔彦。”从万蠹贪婪写到邻国两夷即越南、菲律宾两国蓄意侵占我南海岛屿。如此方有忧患意识。

    拙作《哭钱明锵先生》,我力求写出逝者的身世、个性:“海内诗侠名,西溪高标显。早岁受株连,命运忒偃蹇。释放获自由,闯荡避白眼。致富成儒商,报刊印万版。发奋攻诗学,嘤鸣交友善。汲取古今知,旷兼秀多产。嵚奇磊落气,一一溢篇卷。举世作诗者,大都趋熟软。君挺立其间,芜丛力刈剪。金石声铿锵,抉微妙理阐。老而愈精进,辞赋灵心撰。丙年蒙造访,诗坛论侃侃。会稽与井冈,几番相约践。酣嬉淋漓馀,十杯饮辄满。近年鱼雁稀,闻疾肠百转。忽惊山木颓,抒衷泪流泫。”

    再引鄱阳县李宗保(己故)评说作结:“胡迎建古风比其律绝写得更好,这来自他深厚的古文功底。他为人写的序跋,不少是文言,多骈句,文采华茂。他的《游五泄国家森林公园》,起句’高坝隔断仙凡界,俗虑都抛九霄外’。一语截断众流,泄漏天机也。接着按游览路线将所见的琉璃湾、山隘平地、茂林翠竹、飞瀑清潭等场景一一展现。以锃亮的眼光打量自然,以心灵偎依自然,亲吻自然,用比喻、夸张、拟人等修辞描绘自然,情景相生,诗情画意流露于字里行间,把游览时超凡脱俗、旷观山水、天人合一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最后以’留得云水行吟踪,日已西斜返无奈’深化主题,点睛之笔,余音缭绕,让人感到物我无间。”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[1]刘熙载《艺概·诗概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,第71页。

    [2] 杨载《诗法家数》,何文焕编《历代诗话》,中华书局1981年版,726页。

    [3]刘熙载《艺概·诗概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,第69页。

    [4]刘熙载《艺概·诗概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,第70页。

    [5]刘熙载《艺概·诗概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,第72页。

    [6]杨载《诗法家数》,丁福保编《历代诗话》下册,中华书局1981年版,第731页-732页。

    [7]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,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,第233页。

    《诗国江西》公众号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上一篇:没有了
    下一篇:陈大中 : 金文扇面《二十四诗品》